桂林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有限责任公司

桂林概况
  

【概况概貌】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,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,由原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,总面积2.78万平方公里,总人口495.11万人,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,人口73.48万人,有汉、壮、苗、瑶、侗、回、京、彝、水、满等37个民族。辖秀峰、象山、七星、叠彩、雁山5城区和灵川、兴安、全州、临桂、阳朔、平乐、荔浦、龙胜、永福、恭城、资源、灌阳12县。

【自然环境】 桂林地处亚热带,气候温和湿润,年平均气温17.0℃至21.0℃,年合计降雨量1285.0至2041.0毫米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在总面积中丘陵山地共达79%。有漓江、湘江、洛清江、浔江、资江等主要河流,分属珠江和长江水系,水资源总量120亿立方米,水能可开发总量107万千瓦。全市森林覆盖率67.6%,林木蓄积量约3800万立方米,主产杉木、毛竹等;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、二级保护动物44种,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、二级保护植物25种;有花坪、猫儿山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大理石、花岗石、石灰石、滑石等17种矿藏储量位于全国前列。

【人文历史】 桂林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。早在南宋时期,“桂林山水甲天下”就已名扬海内外,“江作青罗带,山如碧玉簪”(唐.韩愈诗),以漓江风光和溶洞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、水秀、洞奇、石美“四绝”之誉。市区“千峰环野立,一水抱城流”,独具景在城中、城在景中的山水城市魅力,陈毅元帅曾诗赞“愿做桂林人,不愿做神仙 ”。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设始安县治,为桂林建城之始,以甑皮岩史前文化遗址、秦代灵渠、明代靖江王府及王陵、桂海碑林历代摩崖石刻、八路军桂林办事处、李宗仁故居为代表的文物古迹,构成了“看山如观画,游山如读史”的文化胜境。

【基础设施】 城市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。形成了以两江国际机场、南北火车客运站、桂海高速公路为主干的便捷交通运输网络。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设计年飞行量4.2万架次,高峰小时17架次,设计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,高峰小时2500人次,目前拥有国际、国内航线43条,可直航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西安、香港、澳门、福冈、汉城、曼谷、吉隆坡等30多个境内外城市。境内等级公路里程5921公里,国道321、322、323线穿境而过,拥有桂海高速公路(至北海)、桂黄一级公路(至湖南)、桂林至阳朔一级公路、桂林至龙胜二级公路等为主干的公路网络,桂梧高速公路(至梧州)、桂林至全州高速公路、绕城高速公路等一批高速公路正在建设。铁路湘桂铁路贯通南北,连接京广、黔桂、枝柳线。水路有湘江和漓江航道,沿漓江经梧州与珠江相联,可直达广州、香港和澳门。供电桂林网区已建成用户用电装接容量166.33万千瓦的供电系统,石油、液化气和煤炭的储备和供应充足。全市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58.63万门,电话可直拨世界239个国家和地区。移动电话覆盖全市,与国内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和全国主要城市联网。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特快专递业务。桂林现有大中型水厂5个,日供水能力75.3万立方米,可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。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4座,污水处理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。

【经济社会发展】 桂林市坚持科学发展观,努力实现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,城市环境质量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综合考评中连续多年名列第一,近年先后荣获“国家卫生城市”、“全国环保模范城市”、“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”、“国家园林城市”、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、“全国文化模范城市”、“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”、“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”、“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”等称号。
  农林业是桂林的一大优势产业,银杏、荔浦芋、沙田柚、罗汉果、金桔、月柿、马蹄等农产品远销海内外。全市有8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、3个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、5个全国杉木林生产基地县、1个全国“三木药材”重点基地,以及一批国家、自治区级的无公害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,恭城县为全国生态示范县。
  桂林也是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工业城市,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(含苏桥园、铁山园、秧塘园),已形成电子信息与机电一体化、汽车及配件、生物医药、食品饮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由35个工业行业类别、200多个主导产品组成的工业体系,其中医药、客车、电子、酒类、橡胶、机械、机床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优势,以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电子与信息、机电一体化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环保产业已形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。有500多种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、部优质产品奖、广西名优产品奖,西瓜霜、青蒿琥酯、天和骨通、避孕套、薄页纸、豪华客车、硫化机、微波通讯设备、数显量具量仪、数控机床、冶金机械等产品畅销国内外。
 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。桂林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,建国以来,有100多位l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先后访问游览过桂林。目前全市主要景点200多处,其中国家5A级、4A级、3A级旅游景区(点)数十处,除了已经开发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漓江风光、芦笛岩、龙胜温泉、龙脊梯田,以历史文化为主的灵渠、桂海碑林、王城,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乐满地休闲世界、愚自乐园,以艺术演出为主的阳朔印象刘三姐,以及中西文化交融阳朔西街、“两江四湖”等著名旅游景点景区以外,尚有很大的开发潜力。在全国地级市中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排列首位,也是唯一突破百万人次的地级城市。
 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。改革开放以来,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300多项,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4亿美元。目前外资项目纳税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两成,出口值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。近年来,英国马可尼、皮尔金顿、日本NEC、德国汉高、美国英格索兰、韩国大宇、法国康密劳等一批著名跨国企业相继落户桂林;在旅游服务业投入中,外资项目占重要地位,兴建了乐满地休闲世界、山水高尔夫、漓江高尔夫、愚自乐园等游乐项目及20多家涉外星级宾馆
  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地市合并后,桂林精心组织实施了以城市道路、桥梁、街区建设改造为重点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以显山露水、清淤截污、连江接湖、减尘增绿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环境保护工程。近年来,又重点推进了百条小街小巷改造、以内涝整治为重点的城市片区改造、小江小河整治、城中村综合整治、万福路建设、中隐路建设等城市环境改造工程。“十五”期间,共实施“两江四湖”环城水系、解放桥重建、桂林国际会展中心建设、市体育中心建设、“厕所革命”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3项,新建或改造城市道路和街道200多条、桥梁19座,城市面貌明显改观,旅游环境、生活环境显著改善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荣获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在总结大规模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,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,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工作,城市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  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广电事业日益繁荣。桂林市科技和教育力量在同类型城市中相对密集,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7所,在校生7万多人;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9所,在校学生3万多人;科研机构20个,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0.3万人,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3.1万人。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6.16%。2004年末公共图书馆13个,总藏书量260万册,综合性博物馆4个,文化、艺术馆18个。

【发展思路】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,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、中国―东盟博览会和国家加快发展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机遇,以推进工业化、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,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、集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和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,大力发展优势突出、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,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、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,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,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,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新局面。
  根据自治区“三点一面”的工业布局,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基地。按照“一区多园、滚动开发”的思路,加快高新区铁山园、信息产业园和苏桥园建设步伐,大力发展以电子与信息、机电一体化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工程、环保产业等为重点的具有我市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。
  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,走“宜粮则粮,宜林则林,宜牧则牧,宜果则果,宜工则工,宜商则商”的发展路子,选准并做大做强一两个特色产业,统筹兼顾其他产业的发展,确保县域经济特色突出、优势互补、资源配置优化和协调联动发展。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切入点,大力发展城镇二、三产业,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,推进新农村建设。
  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,实现由风景观光向集风景观光、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欣赏、休闲度假、商务会展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模式转变,有步骤、有重点地向国内外推进大桂林旅游系列品牌,不断提升“桂林旅游”的知名度、信誉度,努力打造旅游城市新形象。
  继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,下大力气抓好软环境建设,强化引导和服务,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,力争在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方面有较大突破。

超值热卖:

米胖旅游商城

 想去哪玩?

  • 关  键  字:
  • 出  发  地:
  • 价格范围:
  • 行程天数:
  • 搜  索

商品导航